在朱子看来,湖湘学者以觉识仁先察识后涵养的主张与佛老无异。
当然,这方面的思想先秦时期还只是一些朴素的颗粒,远不是主流。牟宗三一生都在关注道德存有问题,从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。
可惜的是,矫枉过正,荀子思想重点全放在了智性之上,对仁缺乏深刻的理解,所言之仁没有先在性和逆觉性,事实上造成了仁性的缺位,无法解决认识礼义法度后如何自愿而行的问题。这种理解彻底扭转了天人关系的出发点。头一句对应的是道德践行问题,旨在说明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标志,借助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,揭示儒家发展内部一源两流的现象,更可以在两千多年后第一次回到孔子之一源,重新聚合孟子与荀子,伊川、朱子与象山、阳明之两流,终结千古不可合之同异。道德践行是主线,讨论的是道德根据和成德方法问题。这种以人的道德之心影响花树,使其具有道德的价值和意义,就是创生道德的存有,由此展开的就是道德存有的辅线。
但因为这方面的资源来自佛教,义理高深,真正能够透彻理解的并不多。这是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的链条:宋明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否定,儒家生生伦理学又是对宋明儒学的否定。32 (清)皮锡瑞撰,吴仰湘点校:《孝经郑注疏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6年,第106页。
王粲称伊、洛已东,淮、汉之北,一人而已,莫不宗焉。依此看,陈鸿森认为《孝经序》作于天宝重注之后,就是错误的。穆王度时制法,五刑之属三千。)不过朱熹之说当是本于二程:唐之有天下数百年,自是无纲纪。
事君之礼,值其有非,必犯严颜以道谏争,三谏不纳,奉身以退,有匡正之忠,无阿颜之从。25 唐玄宗:《御制道德真经疏》(十卷本)卷三,明《正统道藏》本。
简朝亮亦认为邢昺惟校而已,于《孝经》讲经云然,岂释经云然?而舒大刚谓,《宋会要》记载邢昺等取元行冲疏,约而修之。列于《十三经注疏》者为天宝重注本,开元初注本则见于《古逸丛书》之《覆卷子本唐开元御注孝经》。今人因天宝重注《孝经》在天宝二年,便以为玄宗《孝经序》之作亦在此前后,然《孝经序》实作于开元二年三月【10】,早于开元初注的成书。因此,玄宗《孝经注》对孝的强调甚至不分公卿、庶人阶层之别,其显著之例至少有二:第一,《庶人章》自天子至于庶人,孝无终始,而患不及者,未之有也,注曰:始自天子,终于庶人,尊卑虽殊,孝道同致,而患不能及者,未之有也。
【31】并不径以下为臣下,突出的恰恰是不臣事,相反,玄宗强调臣事君尊之如天,凸显上下尊卑的绝对之序,大违老庄哲学之精神。【77】刘炫言:此章所陈,虽是臣事,但子之于父,匡救亦同。9 《孝经注疏》,第18页。73 简朝亮:《孝经集注述疏》,第153页。
62 (清)曹元弼:《孝经郑氏注笺释》卷一,国家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四年(1935)刻本。【40】元氏疏之所以死抠朝觐二字而不放,是因为这样方能突出君臣上下的尊卑关系,此正如玄宗之解《道德经》下知有之。
及乎仁义既有,亲誉益著。并不忘加上一句《老子》曰:法令滋章,盗贼多有。
二是《礼记·檀弓》事亲有隐而无犯,事君有犯而无隐。【注:事宗庙能尽敬,则祖考来格,享于克诚,故曰著也。《开宗明义章》言: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60 陈铁凡:《孝经郑注校证》,第71页。则诸侯之卿大夫,亦各放象其君,而行事君之礼也。53《孝经注疏》,第11页。
12(2)周绍良主编:《全唐文新编》,第393页。而礼法的有效性,正是以礼法施行的普遍性为首要前提。
43 唐玄宗:《覆卷子本唐开元御注孝经》,《古逸丛书》本,第22页。及至天宝重注,玄宗将此《孝经序》置于篇首,取代开元初注开首的元行冲序,以增加《孝经注疏》的权威性,而这也说明玄宗对《道德经》与《孝经》思想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前后并无大异。
18 《礼记正义》,第660页。《孝经注疏》隐没《孝经》中作为行孝最高境界的立身行道之义,以遵守现世礼法为孝,强调以顺移忠的忠君之义。
《五刑章》非圣人者无法,玄宗注圣人制作礼法【54】,亦与此一致。【19】然元氏疏所论,实则一本玄宗《道德经》注以为说。【35】由此,孝治就基本上脱离了礼制,失却了先王之礼法的背景。相应地,此条疏文亦为天宝修疏所增。
三曰强化尊君,以律法治国。【9】玄宗《道德经》注疏与其《孝经注》二者内容多存相互印证影响之处,这一点在《孝经序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。
太宗、肃宗皆篡也,更有甚君臣父子?其妻则取之不正。故刘炫之说是正确的,而刘炫乃是本自郑玄注:天子郊则君事天,庙则君事尸,所以教天下臣。
这一判断颇值得商榷:首先,即使删去己字,也丝毫不影响对患不及者文义的理解,清末曹元弼早已指出,郑注即云行孝终始不备而患祸不及者,自古及今,未之有也【62】,也就是说,不论是否有己字都不影响将患理解成患难,同样,也不影响理解成忧患。69朱海:《唐玄宗〈御注孝经〉发微》,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》第19辑,2002年,第103页。
元氏疏:此对《论语》云:‘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。更重要的是,再修之疏亦是一秉玄宗之意而为之。抑下句‘进思尽忠,注已明言‘进见于君云云,天宝本加注‘上,谓君也,反为蛇足。皮氏言邢疏,实则为元氏疏。
然而此圣人的身份却是十分含混的,在玄宗心中,定然是以道家无为的圣人居多,而作《孝经》的孔子也是与老子思想一致的孔子,其《道德真经疏释题》中即以孔子问礼老聃来说明孔子于老子之旨无间然矣。31 王卡点校: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3年,第68页。
有鉴于此,宋世理学蔚兴,转而强调《大学》修身之义,于此可窥唐宋思想转折之一斑。再者,疏文举《论语》有子之言,是在结合《谏诤章》以及《五刑章》要君者无上以为说。
《卿大夫章》法服,注谓卿大夫遵守礼法。元氏疏之拘泥于文字已为皮锡瑞所批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